“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,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,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、留守的農村、記憶中的故園。”
推動鄉村文化振興,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,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,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規范,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,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,培育文明鄉風、良好家風、淳樸民風,改善農民精神風貌,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,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。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,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,講好鄉村文化故事,是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鑄魂工程。
鄉村文化博物館
以物載道,激活鄉土文明的基因密碼
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,鄉村博物館如同一顆顆散落鄉野的文化明珠,以“一草一木”為筆、“一磚一瓦”為墨,書寫著屬于中國鄉村的獨特敘事。它們不僅是鄉土記憶的容器,更是文化自信的基石,通過活化歷史、鏈接當下、賦能未來,構建起鄉村文化振興的立體網絡。
文化基因庫
喚醒沉睡的鄉土記憶
1、藏品敘事:從“老物件”到“活歷史”
鄉村博物館的藏品選擇摒棄了“高大上”的文物標準,轉而聚焦于“土里長出來的文化”。例如,某村博物館將村民捐贈的舊犁耙、煤油燈、搪瓷茶缸等生產生活用具作為核心展品,輔以手寫賬本、糧票、家譜等文獻資料,構建起“農耕—革命—改革”的時間軸線。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,因承載著幾代人的集體記憶而煥發新生:一件補丁摞補丁的棉襖,能引出“三年困難時期”全村互助的溫情故事;一臺斑駁的織布機,則串聯起“女紅技藝傳承”與“家庭經濟變革”的雙重脈絡。
2、空間敘事:從“物理場所”到“精神場域”
鄉村博物館突破傳統展館的封閉性,通過“場景復原+互動體驗”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間。某北方村落將廢棄的糧倉改造為“生產隊記憶館”,復原了20世紀70年代的供銷社、磨坊、大隊部等場景。游客可親手稱量糧票、操作石磨,甚至參與模擬“分田到戶”的角色扮演。這種“可觸摸的歷史”讓文化傳承從說教轉為共情,某次活動中,一位七旬老人撫摸著展柜中的舊算盤,向孫輩講述自己擔任會計的往事,淚光中閃爍著對集體時代的復雜情感。
文化創新場
傳統與現代的共生共融
1、展陳創新:從“靜態陳列”到“動態敘事”
為破解“千館一面”的困局,鄉村博物館探索出三條創新路徑:
主題聚焦法:某山區村落以“茶馬古道”為線索,將散落的馬幫鈴鐺、茶餅模具、驛站契約整合為“古道商魂”主題展,通過AR技術還原馬幫穿越峽谷的3D場景。
口述史挖掘:組建“銀發講解團”,由82歲的老支書用方言講述“大躍進時期煉鋼”的荒誕與堅韌,其質樸的敘事風格意外成為網紅打卡點。
跨界混搭術:將非遺技藝與當代藝術結合,某竹編村博物館邀請美院學生創作“光纖竹燈”,傳統工藝與現代光影碰撞出“賽博朋克風”展區,吸引年輕群體主動傳播。
2、運營突圍:從“政府輸血”到“自我造血”
面對可持續運營難題,鄉村博物館探索出“文化+產業”融合模式:
文創開發鏈:某剪紙村博物館將傳統紋樣轉化為手機殼、絲巾等日用品,年銷售額突破200萬元,反哺博物館維護。
研學經濟體:開發“小小考古家”“非遺小傳人”等課程,某陶藝村博物館與30所學校簽訂合作協議,年接待研學團隊超2萬人次。
數字賦能路:搭建“云上博物館”,通過直播帶貨銷售地方特產,某辣椒村博物館創下單場直播銷售額18萬元的紀錄。
文化共同體
從“村民旁觀”到“全民共建”
1、參與機制:讓“我的博物館”成為現實
傳家寶計劃:發起“一物一故事”征集活動,村民捐贈的每件展品都標注捐贈者姓名及背后的家族記憶,形成“文化所有權”認同。某村博物館的“千層底布鞋”展柜前,總能看到捐贈者向游客自豪介紹的場景。
村民議事會:成立由老匠人、返鄉青年、村干部組成的策展委員會,決定展覽主題、活動形式。某木雕村博物館的“傳統榫卯體驗區”即由村民投票選出,成為最受歡迎的互動項目。
技能培訓營:開設解說員、手工藝人培訓班,某村博物館培養的20名村民解說員,不僅能流利講解展品,還能即興演唱地方小調,成為文化傳播的“活載體”。
2、社區營造:從“文化孤島”到“精神家園”
節日活化術:將傳統節慶轉化為博物館主題活動,某村博物館在春節期間舉辦“老味道市集”,復原打糍粑、寫春聯等習俗,單日客流量超3000人次。
空間多功能化:某村博物館將展廳與圖書室、手工作坊、電影放映廳結合,白天是游客參觀地,夜晚變身村民文化活動中心,實現“一場多用”。
代際對話場:開設“銀發課堂”,邀請老匠人教授草編、刺繡等技藝;舉辦“新農人論壇”,讓返鄉青年分享電商運營經驗。這種跨代際交流,使傳統文化在碰撞中煥發新生。
文化引擎
驅動鄉村全面振興
1、品牌塑造力
鄉村博物館成為地域文化IP的核心載體。某柑橘村博物館通過挖掘“百年橘樹”文化,打造“橘香小鎮”品牌,帶動柑橘價格從每斤3元升至15元,村民收入增長300%。
2、人才吸引力
文化復興引發人才回流潮。某村博物館運營團隊中,返鄉大學生占比達60%,他們將直播電商、社群運營等新技能注入傳統村落,形成“文化+科技”的復合型人才結構。
3、生態修復力
文化保護倒逼生態改善。為保護某村博物館周邊的明清古建筑群,當地叫停3個化工項目,轉而發展生態旅游,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從78%提升至92%,實現“文化留根”與“綠色發展”的雙贏。
讓鄉愁可觸
讓未來可期
鄉村博物館的實踐,本質上是一場“文化基因解碼與重組”的鄉村實驗。它們用最樸素的邏輯證明:當文化不再是墻上的標語,而是村民手中的技藝、口中的故事、心中的驕傲時,鄉村振興便獲得了最持久的動力。這種動力,既能讓離鄉的游子記住“從哪里來”,也能讓駐足的旅人看見“向何處去”,更能讓扎根的鄉民堅信“此處即是星辰大海”。
站在“十五五”規劃的關鍵節點,鄉村博物館正從“文化補課”轉向“創新引領”,它們不僅是歷史的守望者,更是未來的開拓者。當每一座鄉村博物館都成為文化自信的支點,鄉村振興的宏圖便有了最堅實的落點——那里,有看得見的鄉愁,更有摸得著的幸福。

革命紀念館不僅是存放革命文物的場所,更是傳承紅色基因、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。其設計需以 “歷史真實性” 為根基,以 “情感共鳴” 為核心,通過空間布局、展陳手法、技術融合,將抽象的革命歷史轉化為可感知、可體驗的場景,引導參觀者在沉浸式體驗中回望歷史、感悟精神,讓紅色記憶真正扎根人心。

近年來,隨著紅色文化教育、黨史學習教育、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入開展,全國各地興起了建設紅色主題展館的熱潮。作為弘揚革命精神、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陣地,紅色主題展館不僅是黨史、新中國史、改革開放史、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重要載體,更是廣大黨員干部、青少年和社會公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堂。

古斯塔夫·韋斯科普夫航空先驅博物館位于洛伊特斯豪森,是一個專門探索歷史上首次受控動力飛行的博物館。這個新設計的博物館不僅向航空先驅古斯塔夫·魏斯科普夫致敬,還讓參觀者深入了解飛行的物理原理和早期人類征服天空的故事。

進門序廳形象標識和主題文字,設計紅船造型寓意著共產黨人揚起紅船風帆,賡續堅定理想,百折不奮斗爭精神。通過點睛的亞克力立體紅船、營造出入室第一視覺氛圍。增強深刻文化精神。

在宜賓市博物院的宏偉殿堂中,一場穿越時空的歷史盛宴正緩緩拉開序幕。這里,是《我住長江頭——宜賓歷史文化陳列》的所在地,一個以“江”為媒,串聯起宜賓從古至今輝煌篇章的展覽空間。展覽總面積約1950平方米,精心挑選并展出了600余件(套)珍貴文物,它們如同歷史的見證者,靜靜地訴說著宜賓的過往與輝煌。

《三國志》和《三國演義》是兩部性質完全不同的作品,前者是嚴謹的歷史著作,后者是文學化的歷史小說。

在中國福州馬尾,一座承載著近代中國自強之夢與海洋情懷的宏偉建筑靜靜佇立,這便是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。這座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,更是船政文化的傳承者,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展覽形式,吸引著無數游客與學者前來探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。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籌建于1997年,初名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,2004年全面改版并更名為現名。它不僅是一座專題博物館,更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、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等多個國家級榮譽的獲得者。2024年8月,它更是榮膺國家二級博物館的殊榮,這標志著其在船政文化傳承與弘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。

在當今城市發展的脈絡中,社區服務中心(或稱鄰里中心、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)已悄然成為居民生活的核心錨點。它超越了傳統行政場所的范疇,日益演變為集政務服務、鄰里交往、文化展示、精神培育于一體的綜合性樞紐。是政策落地、服務延伸的窗口,更是凝聚社區情感、展現時代風貌、傳遞文明理念的生動載體。

“檔案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,經驗得以總結,規律得以認識,歷史得以延續,各項事業得以發展,都離不開檔案?!睓n案作為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,承載著記錄歷史、傳播文化、傳承文明、服務社會、造福人民等重要社會職能。
